伏俟城一角。
青海湖畔的“王者之城”
在高原最美好的夏季,我們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,探訪絲綢之路青海道上曾經的重鎮——吐谷渾國都伏俟城遺址。那是2012年8月的一天,上午10時,海晏縣文化館的李起錄先生駕車載著我們8個人,風塵仆仆地趕往剛察縣。一車人說笑著,談論著草原和天氣,不知不覺就到了剛察,縣文化館的扎拉先生已經等候多時。
轎車行駛在茫茫草原,我早已迷失方向,只知道車是在繞青海湖而行,往海南方向而去,其他什么也搞不明白,心懷里除了興奮就是期待。遙望天邊的白云,腦海里驀然地生出一種無法言喻的神秘感,懷著對古城的種種神秘猜測,我們走進了曾作為吐谷渾人都城的伏俟古城遺址。
吐谷渾本為人名,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遼東鮮卑慕容氏首領慕容涉歸之子。慕容涉歸去世后,為爭奪牧場,吐谷渾與他的弟弟慕容廆發生爭執,率領自己的部族離開遼東,向南遷徙。他們先是駐牧陰山,后又從陰山西遷,約在公元315年輾轉來到今天的甘肅臨夏,又不斷向北、向西發展。后來,吐谷渾之孫葉延以其祖父吐谷渾的名字為姓氏、族名和國名,正式建立吐谷渾政權。
我們要探訪的伏俟城俗名鐵卜加古城,是古代連接東西交通的重鎮,“伏俟”為吐谷渾語,漢語意為“王者之城”。據《北史·吐谷渾傳》,“(吐谷渾王)伏連籌死,子夸呂立,始自號為可汗,居伏俟城,在青海西十五里”。夸呂登位稱汗在公元535年,因此,伏俟城距今有一千幾百多年的歷史。1986年,伏俟城遺址就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確立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吐谷渾國立國350年,其最盛時的疆域東起今甘肅南部、四川西北,西到今新疆若羌、且末,南抵今青海南部,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,國土東西2000公里,南北1000公里。
歷史學家周偉洲認為,“在我國古代民族中,像吐谷渾那樣建立政權之長,活動地區之廣,與國內其他民族關系之密切,還不多見。”吐谷渾為古代中原王朝與西部少數民族政權乃至國外的文化、經濟、政治交流發揮過重要作用。
朝向東方的城門
伏俟城遺址在布哈河南岸,南距石乃亥鄉政府所在地2.5公里,東距青海湖7.5公里,切吉河繞行城北,周圍是一片地域開闊、水草豐美的大草原。這是一座被萋萋芳草掩蓋了容顏的古城。站在城墻上,舉目遙望,四周的城墻輪廓清晰,整座城池保存比較完整。
據《中國文物地圖集·青海分冊》:“在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加村東南600米處發現有南北朝、隋的古城一座,定名伏俟城。”“吐谷渾夸呂即位稱汗,定都于此,名伏俟城……古城南北長270米,東西寬240米,城墻夯筑,殘高7至20米。基寬18米,頂寬3米。開東門,外有方形遮墻,城外有廓。礫石筑城。殘長約1400米,城內有一條東西向中軸線。兩旁各有長50米。寬30米的三組房址。最西端有邊長70米的一座小方院。小院東、南、北三面墻已坍塌,現僅略高于地平面,西墻則與西城墻重合為一。方院與城墻間有一座長15米,高9米的夯土臺。臺上有房址。城內發現瓦片和夾砂紅、灰陶片。”
李起錄和馬世祿先生說,伏俟古城的布局風格既有漢文化的影子,又有吐谷渾人的特點,這座城的城門向東,符合鮮卑人“以穹廬為舍,東開向日”(《后漢書·烏桓傳》)的習俗。
如今,萋萋芳草早已掩蓋了古城昔日的雄姿,那些當年的房址、小院(可能是吐谷渾的王宮)與中軸線等只剩下依稀可辨的遺跡,東西向與南北向交織成棋盤式布局。若非考古學者或專業文博工作人員仔細觀察,根本看不出十幾個世紀之前,這里曾經是吐谷渾可汗的王城所在。
彼時的繁榮與如今目之所及的荒蕪和寧靜,形成極大的反差,我一時竟無法調整這紛繁雜蕪的思緒。
迎來兩位中原公主
當地人稱伏俟城為“切吉加夸日”,藏語“夸日”為城,稱漢人為‘加’,意思就是“切吉地方的漢人城”。因為這里自古以來,一直是蒙古族、藏族牧民游牧之地,他們沒有筑城而居的習慣,因年代久遠,當地牧民無人知道它的來歷,就誤認為是漢人所筑,殊不知它是古代赫赫有名的吐谷渾王城。
收回遙遙的思緒,大家看到李館長彎腰撿拾瓦片。李館長介紹說,眼前的這些瓦片都是1000多年前的遺物。瓦片很碎,由于年代久遠,已經基本看不出有什么紋路,黛青色殘瓦,最大的也不過小半個巴掌大,其余都碎小得很,眾人在草叢里扒著尋找,都紛紛跟著撿拾起來,我也撿拾了幾塊千年以前的瓦當拿捏在手,仿佛握住了千年以前吐谷渾王朝的那一片蔚藍時光。至于這些瓦片撿拾回去有什么用處,恐怕誰也沒有去做過多的考慮。
伏俟古城地處絲綢之路青海道上,四通八達。青海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河西走廊交通因戰亂一度阻塞不暢的情況下,這里是中西客商和使團通商貿易、進行國家交流的交通要道。周偉洲認為,伏俟城為吐谷渾后期的政治中心,吐谷渾于此筑城,并作為首都,是與當時控制經青海至西域的交通有關。
這座古城還見證了隋唐兩位公主的和親吐谷渾的歷史。
隋朝時,吐谷渾與隋朝時戰時和。戰爭給中原和吐谷渾的百姓都造成了很大傷害。隋開皇十六年,應吐谷渾可汗世伏之請,隋文帝把宗室女光化公主嫁給世伏。第二年,吐谷渾內亂,世伏被殺,其弟伏允登上汗位。伏允上表,請求依吐谷渾風俗以光化公主為王后,隋文帝許之。此后,吐谷渾年年向隋朝上貢,雙方迎來了一段和平時期。
第二位嫁給吐谷渾可汗的漢地公主是唐朝的弘化公主。“唐貞觀九年,李靖帥大軍從陜州西進,擊破吐谷渾。然后分軍兩路追擊,北路軍攻占伏俟城,窮追吐谷渾可汗伏允于圖倫磧,伏允為部下所殺。”(周偉洲著《吐谷渾史》)貞觀十年,唐以諾曷缽為河源郡王,仍居伏俟城。
貞觀十四年,唐太宗賜封諾曷缽為河源郡王,年底,諾曷缽到長安朝見,并向唐太宗請婚。同年,唐太宗將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渾,“資送甚厚”。值得指出的是,弘化公主是大唐嫁給少數民族首領的第一位公主。
這兩位公主都是在伏俟城內與吐谷渾國王完婚,她們的和親促進了吐谷渾與中原的友好往來,為保障絲綢南路的暢通創造了條件,為中原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和平作出了貢獻。(文/李海孌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。)